科技

探伤机器人:地铁安全的“钢铁卫士”

2024年08月14日 | 查看: 77664

  日均运送客流近千万人次的北京地铁保障了城市的平稳运行,而要对这一列列“大家伙”进行日常检测维护,在过去是个大工程。

探伤机器人:地铁安全的“钢铁卫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显示,列车运行时与轨道接触会产生振动,转向架构架容易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疲劳裂纹,影响列车安全稳定运行。此前,主要采用人工方式对这些裂纹进行检测,需要先把构架拆解再运输到厂家,从构架送出到运回大概需要15天。除此之外,人工检测要对构架焊缝进行脱漆,随后用磁粉探伤,探伤过后再补漆,整个作业耗时耗力。

北京地铁15号线列车准备停靠孙河站。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据介绍,北京地铁公司与合作单位联合研发的“移动式构架焊缝检测机器人”即将“上岗”。这款探伤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北京地铁房山线完成调试,投用后将大幅节省电动列车检修周期,提升生产效率。

  这款探伤机器人采用多通道电涡流传感、三维视觉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控制协作等技术,不需要对构架焊缝进行脱漆等预处理,就可以自动实现构架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检测。

  探伤机器人“入职”后,每天可以完成3项检测任务,仅用6天至7天便能够完成1列车构架的探伤工作,大幅缩短了维修周期,使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

  据了解,进行探伤作业前,检修人员会将探伤机器人的走行路径、升降高度、探伤点位坐标等数据预先录入系统,“一键”确认后机器人即可开始检测。

  不仅运行效率高,这位机器人“员工”还不娇气。它充电一晚后,基本可以坚持工作两个白天。即使在高温和极寒环境中,它也不需要工作人员给予太多“关照”。(记者 华凌)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为转型发展注入更多“绿”意
      • 新华视点丨3D打印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 新华全媒+丨他们,发现迄今能量最高伽马谱线
      • 经济参考报丨探访中部“小巨人” 解码创新“新变量” 
      • 新华每日电讯丨成渝携手,千年磁器口焕发“磁场效应”
      • 追光丨记忆永存:巴黎奥运会的那些闪光时刻
      • 记者手记丨“赛事+”引领赛事经济热潮
      • 生产线上感受经济“新”脉动
      • AI赋能催生“新”劳动力

              推荐阅读:

              涉案超9000万元 A股上市公司遭遇电信诈骗

              文旅热催涨“冰雪概念股”

              科技创新助推中国“智造”闪耀CES

              人工智能为传统电脑添动能

              国内特种集成电路企业 成都华微IPO进入招股发行阶段

              易车发布多份榜单,揭晓2023年度“易车号百强自媒体”

              更大限度激发数字消费潜力

              坚持“应退尽退” 警惕“炒小炒差”

              两部门印发《意见》促进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助公共治理鉴真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