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星空有约|在南极“冰盖之巅”仰望苍穹

2024年04月11日 | 查看: 89789
  海报设计:程思琪

  取得丰硕考察成果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10日凯旋。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在这次考察中,考察队员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安装并运行一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冰盖之巅”,这台“不怕酷寒、不怕霜冻、不怕吹雪”的近红外望远镜正仰望苍穹,探索宇宙奥秘。

星空有约|在南极“冰盖之巅”仰望苍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清洁稳定的大气、加上长达3个月的极夜,使得冰穹A地区成为地球上光学红外视宁度、亚毫米波大气透过率和时域天文观测条件等方面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台址。

  据该项目负责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姜鹏研究员介绍,首次成功运行的这台近红外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密封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环境适应能力;望远镜光学方案采用在入瞳处安装密封除霜封窗、全口径近红外滤光片,全视场像质优异、信噪比高。

星空有约|在南极“冰盖之巅”仰望苍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这次考察中,考察队员在极昼情况下,根据太阳高度变化、大气水汽起伏等变化,开展了全天区、全时段测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取得了明确的科学结果。”姜鹏说,“近两个多月的运行表明,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极寒气温、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在极夜期间,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李正阳研究员在“冰盖之巅”安装近红外望远镜。(受访者供图)

  这台“硬核”的近红外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探索在昆仑站开展全时段、全波段天文观测的可行性。姜鹏说:“我们期望可以确定昆仑站开展极昼观测的台址特性,其中最关键的,是测量在-40℃低温条件、热辐射天光背景低的昆仑站,在太阳不同高度情况下,全天区在近红外波段的天光背景分布;同时利用这台近红外望远镜开展时域天文学、近地小行星观测等科学研究。”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人类迄今在南极建立的海拔最高考察站。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文观测条件,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以来,我国考察队员先后在冰穹A地区安装了一系列台址监测设备和多台中小型天文望远镜,成功开辟了南极内陆天文观测新领域,取得众多天文科学成果。

星空有约|在南极“冰盖之巅”仰望苍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例如,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团队追踪探测到引力波事件首例光学信号,首次批量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候选体;南极昆仑站测量到地面最佳大气视宁度、确认冰穹A有地面最佳太赫兹观测条件等。

  策划:刘心惠

  记者:张建松、孙青

  编辑:朱舜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制作

  星空工作室 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陈听雨】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 新华全媒+丨“山海”携手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共享
      • 新华视点丨简牍“排队”保护难点聚焦
      • 港澳连线丨“极地对话”激发香港青少年科考热、爱国情
      • 星空有约丨在南极“冰盖之巅”仰望苍穹
      • 追光丨期待!在奥运“最美项目”绽放中国魅力
      • 国际观察丨起底美国主导北约加速东进亚太之害
      • 新时代山乡巨变丨小溪清
      • 未来之城的“创新高地”

              推荐阅读:

              电动化智能化重塑汽车价值链

              上海:“车芯联动 ”探索芯片发展新模式

              人保车险|购买商业险的重要性,3分钟看完就懂

              文旅热催涨“冰雪概念股”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启动

              专注指数投资服务 华兴证券多多金再升级

              监管继续把好IPO入口关 促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坚持“应退尽退” 警惕“炒小炒差”

              雄安新区:无人驾驶配送车“驶入”百姓生活

              地方两会观察|科技赋能产业兴——从地方两会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