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内涵特征

2024年05月14日 | 查看: 4991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如何认识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变革性意义,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内涵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驱动,处于萌芽期和成长初期,将对经济体系与社会变迁起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未来产业不仅是已有技术演进、迭代、融合的载体,更多体现了技术轨道的变化,甚至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这意味着随着技术革命的发生,科学知识、制造技术、人力资本、管理治理、基础设施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本轮技术革命极有可能超越以往技术经济周期相对单一的主导技术牵引,转而表现为智能、健康、绿色三大主导技术群融合突破与协同支撑,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深入扩散与渗透。在这样的趋势下,主要国家都围绕上述三大方向部署未来产业具体赛道。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实际上,科学技术早已内嵌于生产力整个形成和作用过程。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引发生产要素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在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等是核心生产要素。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引入可以消除传统能源可耗竭的忧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发展,未来人类大部分生产活动有可能会转移到机器和设备上,生产可能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迁徙,生产方式发生巨变。未来产业特别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融合发展,还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虽然减少了对众多劳动力的需求,但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经验要求更高了,劳动者必须具备更好的创造性思维、更多的数字与智能技能。从一定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或将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应结构。

  毫无疑问,未来产业对生产力、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的,甚至会带来技术—经济—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转变。我们需要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系统部署科技、教育、产业、金融、能源、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举措,激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各主体的创新潜力与积极性,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陈 志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纠错】 【责任编辑:冉晓宁】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观察
      • 港澳连线丨香港各界欢迎中央增加“个人游”城市安排
      • 新华全媒+丨耕海牧渔,“海上粮仓”种出新成果
      • 生活观察丨马拉松爱好者如何减少运动之痛?
      • 国际观察丨以色列为何一意孤行扩大在拉法军事行动
      • 观天下丨普京提名新防长 绍伊古转任另一要职
      • 秀我中国丨来“尔滨”,跟幸运撞个满怀!
      • 青年科学家对话大学生
      • 了不起的小城——南阳

              推荐阅读:

              人保车险|车险投保误区,你中招了吗?

              人保车险|教你选择合适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额

              人保车险|购买商业险的重要性,3分钟看完就懂

              涉案超9000万元 A股上市公司遭遇电信诈骗

              文旅热催涨“冰雪概念股”

              国际租车巨头们为何抛弃“特斯拉们”?

              企业“带病闯关”行不通 注册制下严把IPO“入口关”

              中国银河证券召开2024年党建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

              两部门印发《意见》促进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