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机械城堡”为小麦智能“控水”

太仓一处烘干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调整烘干机水分设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装载机将小麦铲入烘干机进料口。  以上图片均为计海新摄(人民视觉)  “嘀、嘀、嘀……”6月9日上午,一辆满载新收获小麦的货车开进了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凡山农场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中心。车辆停稳后,司机郑国群操作手柄,升起车厢,一粒粒金黄的麦子从漏斗状的进料口倾...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2日

AI与量子计算双向赋能 “量智融合”开启新图景

  当人工智能(AI)与量子计算融合,这两个最热门的未来赛道将交汇出怎样的新图景?日前,在杭州举办的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GAITC 2025)专场活动上,业内专家指出,“量智融合”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  “量智融合的核心不是单向技术叠加,而是多领域、多学科的横向连接,通过协同创新实现非线性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表示,一方面,量子计算有...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2日

超高清视听产业蓄势突破

  □ 超高清是全球视听技术迭代演进的必然方向,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全新的大小屏视听体验,有力带动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提质升级,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优质语料支撑和应用牵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未来3年,随着50个超高清频道落地、6.5亿终端普及,中国广电视听行业将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前...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2日

闪存,还能有多快?

半月谈记者 张漫子当与AI大模型聊天时,你是否经历过“思考中……”的焦急等待?打开一款游戏,为什么进度条会卡在99%处不动?当运行一个大工程文件时,一个很微小的调整为什么也像是“愚公移山”?这些数字时代的痛点,都指向一个问题——存储速度的瓶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电子存储,人类对存储速度“快”的追求就从未止步。人工智能...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1日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可穿戴监测系统为帕金森病早期干预提供可能

  新华社长春6月10日电(记者孟含琪、金津秀)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强团队成功开发可穿戴汗液帕金森病多指标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分析汗液生物标志物,实现对帕金森病情发展的无创动态追踪。  张强介绍,帕金森病是早期难以察觉、随时间推移不断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从神经元病变到出现手抖、行动迟缓等症状,可能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窗口期,...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1日

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编者按 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人生新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本报推出专题策划,深入解析高考试卷里的科技元素,感受科技魅力;分享院士的高考故事,汲取奋进力量;送上实用小贴士,助考生规划假期生活。  6月10日,2025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过去4天里,高考试卷频频登上热搜。科技日报记者整理发现,和往年一样,今年的试题中同样出现不少科技...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1日

市场监管总局将出台《办法》加强直播电商监督管理

  10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为加强直播电商监督管理,该局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会同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7月10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在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同时,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乱象逐渐显...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1日

科学家证实大模型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事物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学会了“理解”事物,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和人类非常类似。这一发现为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思考”开辟了新路,也为未来打造像人类一样“理解”世界的人工智能系统打下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杂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类智...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1日

网络文明大会|“超算+量算” 告别“算力孤岛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随着新技术、新成果的运用,互联网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交流交往、创新创造提供了新平台、新空间,也为推动文明继承和发展、促进文化弘扬与繁荣提供了新载体、新机遇。   当超级算力像电力一样即取即用,将如何颠覆我们对算力的认知?近日,中国电信“天衍”...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0日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这是我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  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设计任务周期10年左右,后续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对于这场漫长征程来说是一场持续考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雯...
分类:科技 2025年06月10日